找到相关内容3094篇,用时5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

    难得,佛世难遇,生值中国亦复难遭,诸根完具亦复难得;于贤圣法中求作沙门,亦可得;闻真法言,复可得。有智之人,能解此者,当念精进,求于道果。”   佛法是许许多多的佛菩萨及祖师大德们,头目脑髓,...女闻十善,心大欢喜,即作是念:圣王所说,义无不善。为王作礼,悔过自责,心即调伏。时罗睺罗还复本身,老母举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,即作此言:佛法清净,众生,如我弊恶,犹尚化度!作是语已,求受五戒。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247736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顿悟学说

    ,心无所得,是顿悟。知一切法是一切法,为顿悟。闻说空著空,即取空,是顿悟。闻说我著我,即取无我,是顿悟。生死而入涅槃,是顿悟。   这段话完全贯彻了慧能的顿悟方法,并且结合了佛教般若空...……立顿悟义,时人推服之。” 又《续高僧传》载僧旻曰:“宋时重道生,顿悟以通经。”在竺道生以前,晋代的一些名僧如支遁、道安、慧远、僧肇等佛教学者已经提出了“顿悟于七住”等观点, 但由于这种观点还算上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2578946.html
  • 玄奘瓜州、伊吾经行考

    水补给,“渴不能前”,“遂卧沙中,默念观音,虽困。”此后,终因脱水而致昏厥。   第六、七、八、九日,恒在昏厥睡卧中。第九日夜半,“忽有凉风触身”,竟得苏醒。复稍睡眠,体力有所恢复,乃起强行。“...矟竿道行。至证圣元年(695年)正月十四日敕,为沙州遭贼、少草,运转极难,矟竿道停,改于第五道来往(引者按:“第五道”即莫贺延碛道。初唐时,与伊吾国相交通,此道封锁不通。唐朝据有此道之南段,并在所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1779200.html
  • “安于死而无愧”——朱熹生死智慧探微

    悲伤情绪;而在面对自我生命大限时,往往会有怨愤、恐惧、、痛苦等等心理情绪的爆发。为此,朱子在生死问题的探讨上希望达到的目的是:让人们通过生死智慧的学习和践履,能够做到“安于死而无愧”,亦即由“惧死”、“甘心于死”转化为“安死”;其关键在于:尽人之理,当一个人能够做到将人生中应该做的事情都已完成,人间责任都已承担,面对死也就能够认死、安死,愧疚、也不恐惧于死了,当然,要达到这样一种体悟和实践...

    郑晓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579486.html
  •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

    阿字意甚深:空寂之体,取之可取,之不可;法之母,大灌顶,阿字是也。般若寺疏钞曰:住阿字门义,亦是无相三昧也。此无相三昧,非他人所得,大觉世尊所得,故云大空也,大空为缘,得萨婆若果。   入此观门行者...照知,于善恶一切语言,心无染着,但随诸法实相。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:此是文字,于愚能着能受,发贪嗔痴等种种烦恼,具造十恶五逆等。于智则能观因缘,,能建立种种法界曼荼罗,作广大佛事业;上供诸佛,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1879586.html
  • “详考其理,各擅宗涂”——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

    所寻觅、所认同的真理,相信此一真理是人生究极的归趋,是解脱自在的境地。然而稍一不慎,往往又被“见欲系着”,而无法获取“无诤”的宁静。原因正在于其对于真理的认同,是如此的坚持,这使得他不容自己在真理...至于认同“真如缘起”,但总多少倾向于真妄和合。   玄奘西行求法,其另一动机是:想直探唯识的本源——《瑜伽十七地论》,以抉择当时中国地论师南、北二道与摄论师之间关键性的论诤。   玄奘原先以为: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35579872.html
  • 秘密曼荼罗教广付法传解题

    ,夜梦佛菩萨像悉皆东行,乃曰:“我之所梦,法藏有付矣!”遂授以三密,谈于五智。妙达经论,言善唐梵,随师译语,稍得精通。随驾西京,应诏翻译。离左右,请益抠衣【117】。函丈问端【118】,斯须。 ...大毗卢遮那如来之以如义真实语说也,高唱秘密曼荼罗之法教。所谓“道自弘,弘必由人”,谁能弘者?则七个大阿阇梨耶也。上自高祖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,下至青龙阿阇梨,嫡嫡相续,迄今绝。斯则如来加持力之所致也...

    冈田契昌阿阇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480095.html
  • 密教纲要 一

    路。而无有出离之缘。成阐提必死之人而自知也。今始觉矣。发心修行。志于开显本有之德相。本觉之曼茶罗。然而当其未开显之时。以凡夫之罪恶三业。不但不得云功德不可而已。无宁谓恶不善法之不可也。若夫机缘...菩提之德相也。毒改毒之性而为德相。药改药之性而为德相。是故一切法皆为本有。无一可。是故改面前之相。而是法界曼茶罗。如斯真理。是名菩提。众生者。覆于无明妄想。而不知此真理即或知之而不能证也。故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580097.html
  • 佛教的生死观

    生死的真实相仍然不能彻底了知,有取有,有增有减,起分别见,生垢净想,如是观察,仍为诸佛菩萨所认可,如《大般若经》卷五百七十二说:   若观生死而起厌怖,欣乐涅槃则堕非道,不能利乐一切有情、通达...乐,这样是不能成就真解脱、得大自在的。菩萨如能以平等智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等观法性,心无所著,其所成就的便是“由是于生死,非;亦即于涅槃,非得非不得”[20]的无住大涅槃。如真谛译世亲《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4480110.html
  • 清凉国师澄观

    ;若无照无悟,则昏迷掩芘于空门。若念生,则前后际断;照体独立,则物我皆如。直造心源,无智无得,,无对无修。然迷悟相依,真妄相待。若求真去妄,如弃影捞形;若体妄即真,似处阴影灭。若无心妄照,则...就聪颖过人,俊朗高逸,弗可以细务拘。《法界五祖略记》说他,目光夜发,昼仍晌。七行俱下,日记万言。解从上智,白天纵之。《宋高僧传》也说他,多能之性,性自天然。所学之故,为昨抛舍。鲍靓记井,蔡邑后身。...

    郑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61780225.html